-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2月1日)
- 丛书名: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
- 精装: 367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502144678
- 条形码: 9787502144678
- 商品尺寸: 25.8 x 18.4 x 2.6 cm
- 商品重量: 898 g
- 品牌: 石油工业出版社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内容简介:陆相断陷盆地是世界上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具有独特的油气地质特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复杂的成盆、成烃及成藏机制一直是石油地质家们的重点研究对象。我国东部大陆及近海分布着约230个各具特色的中、新生代陆相伸展断陷盆地,总面积达200×104km2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集中分布区。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油气勘探创业以来,历经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高速发展阶段和80年代中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在以松辽、渤海湾、依兰—伊通、南襄、苏北—南黄海、江汉、百色等为代表的陆相伸展断陷盆地中,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吉林、辽河、大港、冀东、华北、中原、吉林、河南、江苏、江汉、渤海等10余个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基地,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和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在我国石油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辉煌历史成就为全世界所瞩目。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8745.html
目录
第一章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概述
第一节 盆地分布
一、时空分布
二、典型盆地基本特征
第二节 储集体
一、碎屑岩储集体
二、碳酸盐岩储集体
三、火成岩储集体
四、变质岩储集体
第三节 油气源
一、烃源岩的基本特征
二、烃源岩的演化
三、油气的成因类型
第四节 生储盖组合
一、生储盖组合类型
二、生储盖组合发育控制因素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8745.html
第二章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类型
第一节 油气藏分类
一、油气藏定义
二、油气藏分类
第二节 类型分述
一、构造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三、岩性油气藏
四、复合油气藏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8745.html
第三章 陡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第一节 陡坡带油气成藏组合一般模式
一、陡坡带的类型
二、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第二节 断蚀型陡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为例)
一、构造特征
二、储集层特征
三、盖层及侧向遮挡
四、运移通道
五、油气藏特征
六、成藏组合模式
第三节 持续型陡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一、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
二、廊固凹陷北部陡坡带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8745.html
第四章 缓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第一节 缓坡带油气成藏组合一般模式
一、缓坡带分类
二、油气藏类型
三、成藏组合模式
第二节 宽缓型斜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以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为例)
一、基本地质特征
二、沉积储集层特征
三、油气成藏条件
四、成藏组合模式
第三节 窄陡型斜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以车西洼陷南部斜坡带为例)
一、构造特征
二、沉积储集层特征
三、油气藏特征
四、成藏组合模式
第四节 双元型缓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一、辽河西部凹陷斜坡带
二、义和庄凸起北部斜坡带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8745.html
第五章 洼陷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第一节 洼陷带油气成藏组合一般模式
第二节 开阔型洼陷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一、近物源开阔型(以渤南洼陷为例)
二、远物源开阔型(以牛庄一六户洼陷为例)
三、多物源开阔型(以临南洼陷为例)
第三节 狭窄型洼陷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一、濮城洼陷
二、大王北洼陷
第四节 古盐湖油气成藏组合模式(以潜江凹陷王场油田为例)
一、构造特征
二、沉积储集层特征
三、油气成藏条件
四、油气藏特征
五、成藏组合模式
第六章 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第一节 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组合一般模式
……
第七章 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第八章 边缘凸起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第九章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机制探讨(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
参考文献 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8745.html
文摘
第一章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概述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数以百计,堪称世界之冠,而且是全世界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陆相断陷盆地分割性强,具有地堑、半地堑或箕状的结构特征,其中充填了上万米的陆相碎屑岩,在那些沉降幅度大、湖水较深的盆地中,有良好的油气生成环境。它们在沉积上及油气生成条件上都是各自独立的。
第一节 盆地分布
一、时空分布
有关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演化及分布,已在本丛书的构造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受张性断裂和(或)扭张断裂控制的中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
(一)早第三纪盆地分布
与中生代相比,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基底性质、受力大小和方向以及介质的不均一性等差异,北、中、南3区断陷类型、组合方式、发育程度和沉积岩厚度及生油能力亦明显不同(图1—1)。
北区:松辽盆地经过侏罗纪的裂陷、早白垩世的断陷、晚白垩世的拗陷后已开始萎缩,盆地面积明显缩小,盆地东部反转、褶起,沉积中心西移。在中生代隆起剥蚀的背景上,早第三纪盆地沿着依兰—伊通、抚顺一密山及鸭绿江一珲春等断裂带开始裂陷伸展,伴随裂陷作用沉积了巨厚的火山一含煤、含油岩系。在断裂活动的同时还伴以基性岩浆活动,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往往具有生油能力。
中区:介于太行山和郯庐断裂之间的华北广大地区,经过晚白垩世至古新世隆起剥蚀、夷平之后,多利用燕山期逆冲就位后的老断裂反向倾滑、拆离,发育了包括下辽河—辽东湾一渤海、冀中一临清一东濮及黄骅、济阳在内的一系列由半地堑组成的断陷盆地,向南进入河南境内后,断陷走向转为北西西向。
……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8745.html 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