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书名:中国油气田开发志卷3:辽河油气区卷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原价:200.00元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作者:刘宝和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出版日期:2011-9-1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ISBN:9787502186135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字数: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页码:474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版次:第1版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0339.html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1 Kg
编辑推荐
《中国油气田开发志(卷三)(辽河油气区卷)》是中国油气田开发领域的专业志书,实事求是地记述中国油气田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保存史实、决策参考和资料应用等多重功能。本志内容涵盖油气田地质、开发部署与方案实施、钻采工程、地面生产系统等油气田开发的各个方面;遵照横排竖写原则,分类项纵述其发展、演变过程。力求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目录
综述
大事记
篇 地质
章 油藏地质
节 稠油油藏
第二节 稀油油藏
第三节 高凝油油藏
第二章 油藏描述
节 三维地质模型
第二节 剩余油分布
第三章 油气储量
节 探明地质储量
第二节 可采储量
第二篇 开发部署
章 规划部署
节 原油开发规划
第二节 天然气开发规划
第二章 开发方案
节 稠油油藏
第二节 稀油油藏
第三节 高凝油油藏
第三章 矿场试验
节 稠油开发
第二节 稀油开发
第三节 高凝油开发
第四章 过程监测与控制
节 稠油油藏
第二节 稀油油藏
第三节 高凝油油藏
第五章 开发调整
节 稠油油藏
第二节 稀油油藏
第三节 高凝油油藏
第三篇 油气藏工程
章 开发实验与物理模拟
节 专项岩心分析
第二节 疏松/松散岩心处理与分析
第三节 稠油油藏油、气、水分析
第四节 稠油油藏热物性参数测定
第五节 稠油热采物理模拟
第六节 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
第二章 油藏评价
节 滚动评价
第二节 新区评价
第三章 方案设计
节 稠油油藏
第二节 稀油、高凝油油藏
第四章 数值模拟
节 黑油和组分模型
第二节 热采模型
第五章 开发信息
节 信息系统建设
第二节 数据库建设与专业软件应用
第四篇 钻井工程
章 开发钻井
节 直井
第二节 喷射钻井及优选参数钻井
第三节 定向井
第四节 丛式井
第五节 水平井
第六节 分支井
第二章 取心
节 常规取心
第二节 特殊取心
第三章 完井
节 完井方式
第二节 固井
第四章 油气层保护
节 保护油层钻井液
第二节 欠平衡钻井
第五篇 测井测试
章 裸眼井测井
节 测井系列
第二节 测井解释
第三节 多井评价
第二章 生产测井
节 注入剖面测井
第二节 产出剖面测井
第三节 剩余油饱和度监测
第四节 高温测试
第五节 工程测井
第六篇 采油工程
章 稠油开采
节 降黏技术
第二节 注汽工艺
第三节 举升工艺
第四节 堵水调剖
第二章 采油
节 自喷采油
第二节 机械采油
第三章 注水
节 注水工艺
第二节 化学调剖
第四章 储层改造
节 压裂
第二节 酸化
第五章 井下作业
节 堵水
第二节 解堵
第三节 防砂
第四节 修井
第七篇 地面工程
章 规划与布局
节 规划
第二节 布局
第二章 油气集输及储运
节 油气集输
第二节 布站
第三节 计量
第四节 集输管道
第五节 外输系统
第六节 油气储存
第三章 油气水处理
节 原油处理
第二节 伴生气处理
第三节 采出水处理
第四节 标准设备
第四章 注入工程
节 注水系统
第二节 注汽系统
第三节 注化学助剂
第五章 系统配套工程
节 自动化控制
第二节 供水
第三节 供电
第四节 通信
第五节 道路
第六节 防腐与保温
第六章 节 能、安全与环境保护
节 节 能
第二节 安全
第三节 环境保护
第七章 工程技术
节 原油集输处理
第二节 污水处理与工艺
第三节 原油、成品油和化工品储运
第四节 热力工程
第五节 系统配套工程
第八篇 开发管理
章 组织机构
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机构设置
第二章 队伍
节 队伍建设
第二节 职工培训
第三章 专业管理
节 油藏工程
第二节 采油工程
第三节 地面工程
第九篇 石油人物
章 传略及简介
节 人物传略
第二节 人物简介
第二章 名录
节 领导人名录
第二节 劳动模范名录
附录
附录一 数据图表
附录二 获奖项目
附录三 专记
附录四 实录
附录五 限外辑要
附录六 征引文献
编纂始末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页:
20世纪70年代的“五一”型及模拟单次覆盖勘探地震资料,基底反射品质很差,对盆地基底结构认识不清,仅能大致反映出4000m以内沉积盖层的构造面貌,发现线性各种类型构造,期间的钻探主要以古近一新近系盖层构造为对象。
1981—1982年,对凹陷大部分地区开展12—24次覆盖的数字地震,选用物探局3033机处理系统,并全部进行偏移处理和部分特殊处理,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经进一步钻探,在凹陷南部荣胜堡洼陷周边的前当堡、偏堡子、法哈牛、兴隆桥、韩三家子五个浅层构造上发现了砂岩油藏。其中前当堡及偏堡子构造构成了大民屯油田。前当堡构造位于凹陷西侧,受平行于北东东向西界逆断层的大(大民屯)—前(前当堡)断层所控制,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主要目的层是Es3。偏堡子构造位于前当堡构造的东翼,受前当堡古背斜的影响,为一东倾斜坡。至2005年底,大民屯油田整体构造格局认识没有大的变化,总体为半背斜和背斜构造下形成的四级断块。
1981年,黄竹安等完成了《大民屯油田勘探开发成果及下步工作部署》研究报告,将凹陷划分为四个次一级正向带:曹台高垒带、大荒地断裂鼻状构造带、法哈牛断裂鼻状构造带和大民屯断裂鼻状构造带,两个负向构造带:荣胜堡洼陷、三台子洼陷。其中前进断裂背斜构造带位于大民屯凹陷西侧,叠合在Es3的生油凹陷内,又位于两个向斜带之间,特别是东临主要生油向斜——荣胜堡向斜,使得背斜带具备了充沛的油源条件。南段前当堡构造,为长期隆起的古背斜,控制了背斜带Es3原生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为该背斜带含油奠定了基础。中段腰岗子构造具古低今高的发育史,在Es1末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油气进行再次运移与富集,在高断块部位形成次生富集油藏和Es3、Es1的气藏。北段大民屯构造具有古高今低的发育史,且南侧的反向正断层对上盘的封密性不好,必然使得早期聚集的油气至Es1末期产生向南沿反向正断层的逸散,形成了残留型原生油藏。东翼偏堡子鼻状构造,Es3时期在前当堡古背斜的影响下,成为向东倾伏的古斜坡。由于当时沉积受东部物源方向的控制,在这个古斜坡上形成自东而西的岩性尖灭带,这种大面积分布的岩性上倾尖灭带是形成偏堡子岩性油藏的基础,Es1末期形成的鼻状构造,油气沿该构造富集。
由于当时的地震处理技术所限,解释构造的断层、断块可靠程度差,多数二级正向构造呈带性不明显。断距为100~150m的断层除可靠性较差外,地震与地层对比的结果也存在较大矛盾。
1983年,谭时勇等完成《大民屯凹陷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研究报告,将大民屯凹陷划分为五个正向构造带:前进断裂背斜构造带、静安堡断裂鼻状构造带、法哈牛断裂鼻状构造带、曹台地垒带、网户屯斜坡带;三个负向构造带:荣胜堡洼陷、三台子洼陷、安福屯洼陷。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